去年百萬噸廢料輸台 竟摻電路板、垃圾闖關

公關事務暨校友服務處 / 李桂媚
有效日期:2020/01/15 ~ 2032/12/31
蘋果日報 報導
報導日期:2020/01/15
【蘋果日報 / 新調查中心陳偉周、何柏均、林奐成、陳鼎仁、吳宜靜、劉怡馨 / 調查報導】 一只叩關高雄港的貨櫃,打開惡臭味撲鼻而來,塞滿飲料罐、油漆筆等垃圾企圖闖關,再掀洋廢料風暴。《蘋果新聞網》前年揭露百萬噸洋廢料侵台,時隔一年,去年仍有128萬噸的廢紙、廢塑料進口,其中海關阻擋下近2000噸摻雜垃圾的貨櫃。學者批評,業者大量進口洋廢料再利用,卻在製程中把污染留台灣,而國內回收價下探谷底,令不少資收業者倒閉,悲嘆「沒辦法生存!」 ■來自16國的94箱貨櫃 混雜生活垃圾遭退運 環署築起一道護城河,試圖抵禦境外骯髒的廢料。《蘋果》追查後續,發現從前年9月到去年8月,替國門安全把關的關務署統計,已成功阻擋高達1981噸,換算為94個貨櫃的「不合格」廢料。海關查緝後,會將這些貨櫃退回來源國,運輸費用由進口者負擔。 進一步追查,這些夾雜垃圾的廢料來自16國,其中最大宗為法國、日本及美國,顯見打著產業用料為名義的「骯髒廢料」仍流竄於國際間。其中一個從越南進口,摻雜垃圾的廢塑膠貨櫃,如果沒有海關阻擋,就會竄入台灣,汙染環境。 前年中國啟動禁廢令後,《蘋果》曾報導百萬噸的廢塑膠跟廢紙湧入台灣,衝擊回收價格。報導出刊後,促使環保署加速修法,當年10月修正「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」第一項公告,進口用廢塑料須為單一材質、型態外,廢紙則為分類妥善的牛皮、瓦楞紙等,也限定進口身分須為合法工廠。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北區大隊長張乃仁則說,去年發現,有不肖廠商把廢印刷電路板混在廢塑料中進口,該貨櫃遭海關退運外,另對廠商依違反廢清法開罰6萬元罰鍰。他指出,只要經海關通報有廠商進口廢料,稽查大隊會另外派人追蹤後續處理的情況。 「不只聞廢塑膠,還要面對有毒的化學物品。」關務署通關業務組組長葉松茂,道出第一線海關人員的艱辛,因人力有限,不可能「每批貨進來都要驗」。他曾建議環保署,要求廠商進口廢塑料時應登記用途,以便追蹤後續,卻遲遲得不到正面答覆,但他誓言:「改善之前,海關會盡力阻擋廢棄物進台灣。」 環團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懷疑,被退運的越南廢塑料,可能是從歐美出口至越南,再以「倒貼」手法轉至台灣,「它沒地方去,又不想要在地掩埋,付一點錢或許有人買單。」他比喻,這過程類似國內煉鋼業產生的「轉爐石」,表面以有價的「產品」名義賣出,但私下付給不肖廠商運費,最後被當廢棄物在農地掩埋,傷害環境。 ■洋廢料進口較前年減少 但比起往年增加一倍 《蘋果》調閱國際貿易中心(ITC)進出口資料,累計2019年1月至9月,進口台灣的廢塑料與廢紙,已達128萬噸,相當於6萬個貨櫃。其中,廢塑膠量進口量為26萬噸,相較2018年未修法前的高峰期,雖有下降趨勢,但還是比中國實施禁廢令前的2017年增加1.2倍。同期,廢紙進口則為102萬噸,雖比高峰期少,但相較2017年同期則增加1.3倍。 中國禁廢令牽一髮動全身,歐美無法處理的廢料沒有消化去處,全部轉往東南亞國家和台灣。資料顯示,廢紙輸台前三大來源國為美國、日本及英國。2019年9個月,美國廢紙輸台為52萬噸,比2018年同期增加108%。廢塑料輸台最大來源國是日本,2019年9個月輸台12萬噸,相較2017年暴增217%。謝和霖觀察,進口廢料數量在環署加嚴後下降,卻尚未回到禁廢令前的水準。 時隔一年,《蘋果》走訪資收場,多間回收業者不敵價格崩盤歇業,廢紙回收價格從2018年1公斤2元,再往下探跌破1元,最低剩0.8元。寶特瓶回收價格1公斤4元,維持前年水準。 受國際物料波動影響,價格變差、回收物滯銷,基隆一間小型資收場變成烤鴨店;新北陳姓資收業者嘆:「利潤太低,乾脆收起來。」中部也有10、20家資收業者倒閉,苦撐的王姓業者無奈說,「沒辦法生存。」 針對此一現象,監察院去年4月在調查報告提出糾正,痛批:「環保署對於廢塑膠、廢紙進口量暴增反應慢半拍、致衝擊回收產業及回收商收購個體業者價格,尤損及政府形象及公信力。」 ■廢料再利用廠商 挨罰紀錄多 「『臺灣是經濟循環的熱點』,卻輕忽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負面衝擊。」監委報告提醒。《蘋果》調閱環保署公開資料發現,國內挨罰前10名的廢塑膠再利用廠商,5年內累積1896萬罰鍰,而進口國外廢紙再利用的3大紙廠共挨罰7234萬,造成空汙、水汙與廢棄物污染。 為環保把關的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解釋,「罰的件數高,不代表他(工廠)污染排放高。」他說,可能是製程時產生噪音或廢棄物清運執照有問題等,違反法規而挨罰。 經濟、環保如何平衡?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李清華指出,把廢棄物當原料進口,卻衝擊環境,「高雄二仁溪,就是只重視經濟價值的後果。」他分析,廢塑膠熱熔過程中,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戴奧辛,同時形成空污。廢紙散漿的過程中,耗水並產生造紙污泥,只能堆在廠內無處可去。他也點出核心問題:台灣缺乏最終廢棄物的處理設施。 不過,也有學者主張這是循環經濟的一環。台北科大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添晉認為,這些洋廢料屬於「有資源的垃圾」,而台灣缺乏資源,進口廢紙可彌補國內回收廢紙的短纖維。進口廢塑膠,則是因為產業需求大,業者把廢塑料重製成附加價值更高產品,像是紡織品及車材,把廢棄物變資源,「往永續的環境走。」 ■環團批 到了選舉年回收慘況無人管 針對去年仍有百萬噸廢料輸台,賴瑩瑩解釋是因為產業有需求,「國內回收量不夠,他(廠商)才要去進口。」她強調加嚴管制進口廢料後,進口料的品質已改善,並自豪該措施是依據國際管制廢棄物跨境運輸的巴塞爾公約(Basel Convention)。 環保署環境稽查總隊長李健育則表示,統計過去5年廠商挨罰案件,一半因為行政作業疏失,例如沒有提廢棄物清理計畫的審查;另一半才是實質的汙染行為。李健育強調,環署會重新檢討,關於廠商進口廢料去化時,嚴格控管污染防治規範,「不能達到門檻的時候,做一個必要的退場。」 「框啷、框啷!」新北一名老婦騎車,把鐵車上50公斤的瓦楞紙卸下,僅換來一枚50元銅板。她駝背的倒影滿是辛酸,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台回收場內悄悄上演。對此,謝和霖感嘆,洋廢料影響拾荒者生計,政府得想辦法穩住回收價格,「做得好可以照顧到很多老百姓,對執政基礎也有幫助。」 「現實面應落實總量管制,應優先回收國內資源回收物。」這是監委報告、學者及環團提出的一致解方。李清華提醒,應先提高國內的回收品質,同時解決廢棄物的去化問題。謝和霖表示,2018年已向環署建議要總量管制,避免影響國內回收價格,「剛好是選舉年,焦點不再這邊了。」事後早就被環保署「忘掉了」。 報導出版後,引發不少讀者回應,有網友說:「從越南進口廢料?台灣淪落到這地步了!」也有網友表示:「臺灣不是垃圾島~!!! 夾雜進來的難道只是垃圾嗎? 」

相關連結

聯絡資訊

聯絡人:李桂媚
eMail:qm@mail.dyu.edu.tw
連絡電話:(04) 8511888 轉 1029

SHARE THIS

點閱次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