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葉大學生資系用汙泥種電農電共生新模式

公關事務暨校友服務處 / 李桂媚
有效日期:2016/02/05 ~ 2020/12/31
亞洲經濟通訊社 報導
報導日期:2016/02/05
【亞洲經濟通訊社 / 粘超程 / 彰化報導】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大四學生陳佑軒、呂承勛,在林重宏老師的指導下,將用於微生物觀察的「Winogradsky column」,改良為「沉積土微生物燃料電池」,提出運用汙泥種電的可能。 生資系副教授林重宏表示,農地種菜、農地上方搭起太陽能棚架種電,已形成一股「農電共生」的新浪潮,那植物可不可以發電呢?陳佑軒、呂承勛的大四畢業專題,嘗試製作用植物發電的電池,他們以汙泥當材料,把微生物學家溫諾格列斯基發明的「Winogradsky column」,和微生物燃料電池結合,透過「Winogradsky column」裝置分離不同的光合菌菌種,再讓光合菌在日照下吸收養分來發電。 大四生呂承勛回憶說,學長王帥皓曾經嘗試用睡蓮和浮萍種電,但效果不好。他們修微生物學課程時,聽到老師介紹微生物觀察的簡易裝置「Winogradsky column」,突發奇想,興起改良成沉積土微生物燃料電池。排水溝裡的汙泥有很多微生物,正好可以當燃料電池的沉積土,因此他們找水溝挖汙泥,雖然臭到手上的味道好幾天都洗不掉,但看到實驗一點一滴累積成果,就覺得很有成就感。 陳佑軒同學指出,一般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不照光的,他們運用光合菌發電,所以必須接受日照。經過5個月的實驗,已確認發電的可行性,雖然電壓偏低,但未來可連結能源管理系統做增壓,他們下一步打算比較不同種類光合菌的發電效益,找出發電力最強的菌種,進而打造完整的「Winogradsky 微生物燃料電池」系統,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應用在農田的排水溝,環保發電的同時,也改善汙泥的問題。

聯絡資訊

聯絡人:李桂媚
eMail:qm@mail.dyu.edu.tw
連絡電話:1029

SHARE THIS

點閱次數